“快乐”的表现主义者 - 樊林

李岽源身份的多样性,使得我们甫一接触他的画作就无法掩饰内心的惊讶和喜悦,按照他自己的说法,是“做了二十年装修,画了二十年画”,然而所有全职做装修或者画画的人都知道,同时进行这两件事情,是一种多么分裂的状态。能够像李岽源这样画的,几乎很难遇见。

探究其背后原因,画家自己在笔记中已经给出了答案:“1、积极参与生活、体验生活、反映生活。经济发展改变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。传统社会价值体系日趋崩溃。近距离观察并努力以自己的语言向他们表达我们感受。A社会问题、国家政治体制、人权及性别。B身边日常生活及体验。2、探索传统因素,新的适应时代的表现方式对其重新阐述。找独立性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。”

不难看出,作为一个运用视觉方式服务于社会的中年人,李岽源具有非常强烈的自觉,这也就决定了他画面的内容和母题,几乎都围绕着对人的观察和对空间的体验。当然,其中更深一层的追求也是直接、明了的:画家希望将一个明确的自我意念植入对他人的描绘当中。正如他说“用画解脱,画自己及自己生活,体验自己,最适合于自己的了解自己,与自己有关的生活个人化与共同语言的交流”。

对于那些长期独自作画,不主动寻求外界反馈的艺术家,我们往往必须报以更为谨慎的尊重和理解。面对作品,尽量贴近画家真实的想法。同样地,李岽源的笔记提供了几个关键词:空虚、颓废、乐观、积极。顺着这些彼此之间具有对立的关联性的词语,我们从画面能够获得画家直面生活的一种态度。

这样的态度源自画家对人们,对事物的感情,热爱和赞美都不表现为优越感,不停留在和谐与美的层面。这是真实、真正的观察和体验所带来的毫无虚假、伪善的写照。《头像》中含有爱德华·蒙克(Edvard Munch)的《尖叫》所具有的真实,同样不肯仅仅面对愉悦的一面。画面效果却不愿意追求蒙克的强烈。因此,我将李岽源划归为“快乐”的表现主义者。他带领我们超越了美丽与优雅,看到生活中的事实,却不放大痛苦和刺激。

《老板椅》、《骑摩托人》、《油漆桶》都令人产生对真实生活的迷恋。《鸟笼》当然具有更为深层的隐喻,所针对的也是当下每一个个人的生存状态。李岽源的画一直追求“着重与‘我'有关,本身就是生活与社会发生关系。用特殊的语言提出,解决特殊的问题。独特的关照和独立的思考,才能在证实在社会上的自身存在在精神层次上彻底日常化。真正艺术存在于日常生活……”


水粉作为李岽源惯用的媒材,保持着一种罕见的干净和通透,这与李岽源对水分的控制有关,更与他对情绪的把握有关。头像的具体表征和人物指向都已经不重要,关键的是表象背后是贴近每一个人的真实状态,面对生活的感慨、无奈、迟疑和投入,都发散出来,具体、细微,绝不符号化。

与感受生活本身的无力无奈同时被唤醒的,是向往,是迷恋,因此,“快乐”的表现主义者这么一个说法,应该是成立的。